诚邀全球青年英才依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申报2025年新增批次海外优青项目

( 来源: 发布者: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2日 )

荟天下英才,助水利伟业!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诚邀您共谱新时代治水兴国华章!

一、项目介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是国家为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开展创新研究,加速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培养世界科技前沿优秀骨干,服务科技强国建设而设立的战略性人才项目。该项目提供优厚的经费资助和广阔的学术舞台,是海外青年才俊实现学术抱负、服务国家发展的重大机遇。

二、申报条件与要求

我们诚挚邀请符合以下基本条件的优秀青年学者依托我校申报: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二)出生日期在198511日(含)之后。

(三)已取得博士学位

(四)主要面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欢迎研究方向与水资源与流域生态保护、河流动力学与水沙调控、水工程安全与长效运维、数字孪生水利等我校特色学科方向高度契合的学者,以及智慧水利、生态水利、资源与环境遥感等新兴水利交叉学科方向的学者。

(五)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申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并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的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者,工作年限要求可适当放宽(中外联合培养博士除外)。

(六)已取得国内外同行专家认可的高水平科研或技术成果,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和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七)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于202411日后才回国(来华)工作。项目获批后,须辞去海外职位,全职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工作不少于3年。

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已申请2025年度其他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者,不得申请本项目。

   三、支持条件

(一)国家提供100-300万元经费资助,资助期限为3年;

(二)如成功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且全职引进人才,校内待遇如下:

1.聘任岗位:聘任至学科特聘教授岗位,事业编制,正高职称,博导资格;

2.薪酬待遇:具有地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一人一议);

3.科研经费: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200万元至1000万元,含国家支持经费)及必备的科研条件;

4.安家保障:提供200万元安家费,符合条件的配偶可安置工作,协助解决子女入园入学;

5.团队支持:配备助手和科研秘书;优先支持招收博士、博士后;支持团队引进青年教师、专职科研人员(薪酬主要由学校承担,符合入编条件的提供事业编制);

6.积极推荐河南省人才认定,享受奖励补贴、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出入境和居留便利等相关待遇;

(三)依托学校申报海外优青项目未入选者,按照省市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同时入选学校相应层次引进人才,享受相关科研支持及生活待遇,纳入学校后备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

四、申报说明

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请登录项目申报系统网站https://grants.nsfc.gov.cn/,查看项目申报信息并填报系统(申请人须对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同时与学校签订意向合同(或协议)。依托学校申报2025年新增批次项目的,请于202598日前完成系统提交。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实行无纸化申请方式,申请人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公正性承诺书等材料至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审核后在线提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五、学校简介

  (一)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特色鲜明的办学根基与发展格局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简称华水)是水利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学校1951年创建于北京,现地处黄河之滨、国家交通枢纽中心河南郑州,缘水而生,因水而存,籍水而兴。学校建有龙子湖、花园和江淮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835亩;设有水利学院等26个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共计3.8万余人。

历经70余年的深耕积淀,华水始终坚守治水兴国的初心使命,矢志服务国家水利水电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以水利工程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管、农、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拥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多个紧密相关学科博士点,水利工程学科实力雄厚,深度支撑国家重大需求。工程学科、环境/生态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作为首批具有海外留学生招生资格高校、金砖国家网络大学中方成员牵头高校、河南省唯一一所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广泛深入。当前,国家江河战略深入实施,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修复、智慧水利建设等关键领域面临重大科技需求,华水作为水利特色高校,肩负着服务国家水利水电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崇高使命。

(二)创新引领,平台汇聚:强劲的科研实力与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积极构建以水利+”为核心的三圈层学科体系,整合汇聚研究力量,发展新赛道,塑造新优势,重构科研组织模式,健全制度保障,重组科技资源,创新服务机制,推进人才汇聚、资源汇聚、平台汇聚、成果汇聚,组织塑造核心优势竞争力,聚力攻坚大学者、大平台、大项目和大成果关键任务,实现水利工程学科起高峰目标,着力塑造学科新优势格局。学校建有近60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水利部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水文演变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以及黄河研究院、数字孪生水利高等研究院等专门研究机构185个。此外,还拥有河南省水圈与流域水安全等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河南省水资源高效利用与防灾减灾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2个。学校深度参与黄河实验室建设,入选河南省黄河实验室研究基地,是黄河实验室主要成员之一。

学校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工作,承担了堤防大溃口快速封堵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基于重力卫星的地下水监测与预警技术长江黄河百年尺度水资源演变与洪旱风险评估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众多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十三五以来,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10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全球水文科学界最高学术成就奖——国际水文科学奖(Volker奖章)1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等共计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81项。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科学通报》、《水利学报》等国际顶级期刊及领域权威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4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00余部,荣获全国水利科技先进集体。科研经费充裕,深度服务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如黄河治理、南水北调)、地方四水同治等,智库作用显著。牵头研制的全国首颗内陆水遥感卫星华水一号,是学校智慧水利创新能力的卓越彰显。

(三)聚才引智生态优化诚邀加盟共同构筑人才发展新高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一把手第一资源,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顶层设计,聚全校之力以更高标准、更大魄力、更实举措、更宽广胸怀,做好学校人才工作。学校灵活高效面向国际引才,汇聚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年轻化的教师队伍。截至目前,教职工总数28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8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00余人。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人才及河南省优秀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30余人。师资队伍结构优化,45岁及以下教师占比约75%高层次人才占教研系列教师比例50%以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与潜力。

学校开展分类分层、有目标有组织的高层次人才引育项目,构建以才引才、以才聚才、以才育才的人才工作模式,实施人才+团队集聚模式,协同学校-学院-学科三级引育体系,锚定目标人选,优化资源配置,大力精准引育人才。同时,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服务机制,调整和优化人才政策,提升人才服务统筹层次,优化人才服务流程,推动人才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精准匹配,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着力打造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育才留才的生活环境、爱才敬才的文化环境。让各方面人才充分感受到被尊重、被善待、被包容的浓厚氛围,充分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也为每一位追求卓越的学者提供实现价值、成就梦想的广阔平台。我们热切期待您依托我校申报海外优青项目,将您的国际视野与前沿研究融入中国水利科技创新的澎湃浪潮,在解决国家水问题的核心科技领域勇攀高峰,共同为守护江河安澜、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六、联系方式

请符合条件且有意向者将个人简历发送至学校相关学院邮箱,并抄送学校党委人才工作部邮箱(rcb@ncwu.edu.cn),主题请标注为优青(海外)申报意向。学校将安排专人与申报人员接洽后续相关工作。收到您的材料后,我们将第一时间组织专家评估并安排专人与您对接,提供一对一的政策咨询、申报指导服务,全力协助您完成后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系统申报及评审流程。

1. 个人详细简历:包含完整的学习工作经历、联系方式、代表性科研成果(论文、项目、专利、奖励等)列表及证明材料。

2. 未来研究计划:阐述拟依托我校开展的研究方向、目标、创新性及与学校学科特色的契合度(不超过5页)。

邮件主题请务必注明:海外优青申报+姓名+研究方向您也可直接联系我校相关学院/研究机构的负责老师进行深入交流(详见下表)

自科类学院/研究机构

学院/研究机构

联系人

电话

电子邮件

水利学院

王老师

15796658095

wangyan@ncwu.edu.cn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赵老师

15225186392

zhaozhiqiang@ncwu.edu.cn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张老师

13213239258

zhangzhiqiang@ncwu.edu.cn

材料学院

韩老师

18538170391

hanpeng@ncwu.edu.cn

土木与交通学院

魏老师

15239172968

huinanw@yeah.net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王老师

15927147028

david-wn@163.com

电气工程学院

陈老师

13760349037

chenzhiliang@ncwu.edu.cn

机械学院

吴老师

13526595573

wujinmei@ncwu.edu.cn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刘老师

15225072184

liuhui@ncwu.edu.cn

水资源学院

张老师

18738182456

zhangxiaoli@ncwu.edu.cn

数学与统计学院

陈老师

15036039987

chenguohua@ncwu.edu.cn

建筑学院

张老师

15538270357

zhangchenming@ncwu.edu.cn

信息工程学院

王老师

13938487876

wanghui@ncwu.edu.cn

电子工程学院

朱老师

18436919497

zhuzhihua@ncwu.edu.cn

数字孪生水利高等研究院

曹老师

17513353668

caobinalonzo@sina.com

黄河研究院

徐老师

18838276662

xushashasmile@gmail.com

职能部门

联系部门

联系人

联系电话

联系邮箱

党委人才工作部

赵老师

18137596006

rcb@ncwu.edu.cn



党委人才工作部    科技处

2025年8月12日



更新日期: 2025-08-12